儿童安全问题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,现在儿童用品种类繁多,保护儿童健康安全必须从儿童用品质量安全抓起。那么儿童用品质量安全风险有哪些?国家标准有哪些要求呢?
定义
婴幼儿纺织产品
年龄在36个月及以下的婴幼儿穿着或使用的纺织产品。
注:一般适用于身高100cm及以下婴幼儿使用的产品可作为婴幼儿纺织产品。
儿童纺织产品
年龄在3岁以上,14岁及以下的儿童穿着或使用的纺织产品。
注:一般适用于身高100cm以上、155cm及以下女童或160cm及以下男童穿着或使用的产品可作为儿童纺织产品。其中,130cm及以下儿童穿着的可作为7岁以下儿童服装。
玩具
设计或预定供14岁以下儿童玩耍时使用的所有产品和材料。
国家标准
1、GB 31701-2015《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》
明确了耐湿摩擦色牢度、重金属、邻苯二甲酸酯、燃烧性能、使用的填充物、附件及锐利物等项目相关要求。
婴幼儿纺织产品应符合A类要求,直接接触皮肤的儿童纺织产品至少应符合B类要求,非直接接触皮肤的儿童纺织产品至少应符合C类要求。
婴幼儿纺织产品必须在使用说明上标明本标准的编号及“婴幼儿用品”字样。
2、GB 18401-2010《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》
明确了甲醛含量、pH值、染色牢度、异味、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等项目相关要求。
3、GB 6675.1-2014《玩具安全 第1部分:基本规范》、GB 6675.2-2014《玩具安全 第2部分:机械与物理性能》、GB 6675.3-2014《玩具安全 第3部分:易燃性能》、GB 6675.4-2014《玩具安全 第4部分:特定元素的迁移》、GB 19865-2005《电玩具安全》
以上标准明确了机械和物理性能、易燃性能、化学性能、电气性能、玩具标识等项目相关要求。
危害物质
增塑剂
增塑剂可以增加聚合物树脂的可塑性、增强制品的柔软性,是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助剂种类,其中以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使用最广泛,玩具等很多儿童用品中都有此类成分。邻苯二甲酸酯类迁移性比较高,很容易从产品中释放出来,并通过呼吸道、消化道、皮肤等进入人体,对人体多个系统造成毒害。同时,邻苯二甲酸酯类一种环境激素,可以干扰内分泌,可能导致儿童性早熟。
偶氮染料
偶氮染料是纺织品服装在印染工艺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合成染料,用于多种天然和合成纤维的染色和印花。在特殊条件下,某些偶氮染料能分解产生致癌芳香胺,经过活化作用改变人体的DNA结构引起病变和诱发癌症。偶氮染料在纺织品中的应用较为广泛:服装、被褥、毛巾、假发、帽子、尿布及其他清洁卫生用品、睡袋、鞋、手套、公文包、椅子套、玩具、装饰用织物等。根据经验,深色更容易检出可分解致癌芳香胺,比如大红色、深黑色、深蓝色、深紫色等。
甲醛
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,对人眼、鼻等有刺激作用,具有强烈的致癌和致突变作用。甲醛在纺织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,具有杀菌、防皱、防缩、阻燃等作用,还可以保持印花、染色的耐久性,改善面料手感等。目前使用甲醛印染助剂比较多的是纯棉纺织品,因为纯棉纺织品容易起皱,使用含甲醛的助剂能提高棉布的硬挺度。服装的印花、涂层、植绒和粘合衬部位由于需要经过更多的工序,要用到更多的助剂,甲醛含量更容易超标。由于甲醛容易挥发,且溶于水,新买的衣服经过晾晒或水洗可以有效减少甲醛含量,减少健康隐患。
pH值
人体皮肤表面呈弱酸性环境,pH值为5.5~6.0。酸性环境可以抑制某些致病菌的生长繁殖,防止外界病菌的侵入,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。如果pH值过酸或过碱会使人体的弱酸性环境受到破坏,可能会引起皮肤瘙痒等过敏症状。纺织品经印染加工后残留的化学物质,会影响最终产品的pH值。织物越厚,组织结构越紧密,染料和助剂在水洗过程中越不易从纤维中扩散解吸去除。
重金属
纺织品中的重金属可能来源于纺织纤维原料的种植和制造、生长过程;动物纤维中通过动物体内的生物合成;染料本身、染料加工过程以及各类染整助剂中都有可能存在重金属。铅广泛存在于颜料、油漆、拉链、钮扣等之中,铅摄入人体后会对人的神经系统、血液和血管造成损害。镉在纺织印染行业一般用在涂层材料中,它会对呼吸道产生刺激,镉的化合物会对肝或肾脏造成危害,还可导致骨质疏松和软化。
多环芳烃
多环芳烃(PAHs)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的一类有机化合物,包括萘、蒽、菲、芘等150余种化合物。国际癌研究中心(IARC)(1976年)列出的94种对实验动物致癌的化合物。其中15种属于多环芳烃,由于苯并芘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环境化学致癌物,而且致癌性很强,故常以苯并芘作为多环芳烃的代表。
邻苯二甲酸酯
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助剂,具有芳香气味,中等粘度,挥发性低,在水中溶解度小,易溶于多数有机溶剂,可以有效增加材料的可塑性、柔软性或膨胀性。在纺织品中主要用于胶浆印花、软塑料附件、人造皮革以及涂层织物中。邻苯二甲酸酯可以通过呼吸、饮食和皮肤接触进人人体内,扰乱内分泌系统,引发组织癌变,从而危害人体健康。